点击关注不迷路
最近,英伟达CEO黄仁勋又干了一件大事:
他减持了22.5万股公司股票,套现约3640万美元。
这事儿听起来不算新鲜,毕竟高管减持在上市公司里并不罕见。
但问题是,这次减持发生在一个特殊的时间点:
英伟达市值刚刚突破4万亿美元,股价创出历史新高,黄仁勋本人也因此跻身全球富豪榜第九位,身价超过巴菲特。
一边是公司市值和股价双双冲顶,一边是高管频繁套现,这事儿怎么看都有点矛盾。
今天我们就来聊聊,黄仁勋这波操作到底意味着什么,以及英伟达这艘“巨轮”还能跑多远。
减持背后:不是“撤退”,而是“常规操作”
先说清楚一件事:
黄仁勋的减持,并不是突然心血来潮,也不是对公司前景失去信心。
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(SEC)披露的信息,这笔交易早在今年3月就计划好了,属于一项名为“10b5-1”的预设交易计划。
这个计划允许上市公司高管在设定的时间和价格范围内出售股票,目的是避免被怀疑利用内幕消息交易。
简单来说,黄仁勋并不是看到什么“黑天鹅事件”才急着卖股票,而是按照既定安排进行的财务操作。
类似的操作在华尔街很常见,比如苹果、微软的高管也会定期减持股票,用来平衡个人资产结构。
不过,黄仁勋这波减持的规模确实不小。
仅从今年6月20日算起,他已经累计减持超过60万股,套现约9600万美元。
按照他的计划,今年内还有权出售最多600万股股票,如果以当前股价计算,总价值可能接近10亿美元。
身价飙升:AI风口上的“造富神话”
黄仁勋的财富增长速度,简直可以用“坐火箭”来形容。
截至今年7月,他的净资产已经达到1440亿美元,超过巴菲特,成为全球第九大富豪。
这背后的核心推动力,无疑是英伟达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爆发式增长。
过去几年,AI技术的快速发展让英伟达的GPU芯片成了“硬通货”。
无论是训练大模型、运行AI推理任务,还是部署大型语言模型,几乎所有的科技巨头都离不开英伟达的硬件支持。
微软、谷歌、Meta、OpenAI这些名字,都是英伟达的长期客户。
这种“刚需”带来的直接后果,就是英伟达的股价一路狂飙。
今年以来,英伟达股价涨幅已经超过21%,过去五年更是暴涨了1400%。
市值从2万亿美元冲到4万亿美元,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。
相比之下,苹果和微软虽然也表现不俗,但在增速上完全没法和英伟达比。
黄仁勋的财富,几乎全部来自他在英伟达的持股。
根据SEC披露的信息,他目前直接或间接持有超过8.58亿股英伟达股票,占公司总股本的3.5%。
换句话说,英伟达股价每涨一块钱,他的身家就能增加8.58亿美元。
这种“绑定”程度,几乎可以说是“一人一公司”。
市场反应:一边减持,一边看好
尽管黄仁勋频繁减持股票,但资本市场对英伟达的热情并没有减退。
相反,多家华尔街机构依然对这家公司保持高度乐观。
巴克莱银行最近将英伟达的目标价上调至200美元,Loop Capital甚至给出了250美元的目标价。
这意味着,如果股价达到这些预测值,英伟达的市值可能会冲上6万亿美元,甚至更高。
为什么市场这么有信心?
核心逻辑还是围绕AI展开的。
目前,全球科技巨头都在疯狂投入AI领域,微软、亚马逊、谷歌、Meta这些公司每年都要花上千亿美元建设数据中心,而这些数据中心几乎全部使用英伟达的芯片。
此外,英伟达还在向机器人、自动驾驶等领域拓展,试图把AI技术应用到更多场景中。
从财报来看,英伟达的增长势头确实强劲。
今年第一季度,公司营收达到440亿美元,同比增长69%;
净利润188亿美元,同比增长26%。
这样的成绩单,放在任何行业都是“天花板”级别的存在。
质疑与担忧:减持会不会是个“信号”?
不过,黄仁勋的减持行为也引发了一些质疑。
有投资者担心,高管频繁套现可能意味着他们对公司未来的增长缺乏信心。
毕竟,如果连CEO都觉得股价太高了,普通投资者是不是也应该谨慎?
对此,公司治理专家Nell Minow曾提出过一个观点:
高管减持股票本身并不一定是坏事,但如果减持比例过高,或者减持时机过于精准,比如总是在股价高点出手,就可能给市场传递出“信心不足”的信号。
黄仁勋的情况比较特殊。
他手里的股票数量实在太多,即使减持了几百万股,占总持股量的比例也微乎其微。
而且,他本人也多次公开表示,英伟达的未来不仅限于芯片业务,还会在机器人、自动驾驶等领域发力。
这种表态,多少能缓解投资者的疑虑。
但话说回来,英伟达的股价已经涨到了一个相当高的位置,市盈率(PE)接近32倍,虽然不算离谱,但也比历史平均水平高出不少。
在这种情况下,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市场的剧烈波动。
比如今年1月,英伟达股价单日暴跌17%,市值一天蒸发近6000亿美元。
这种波动性,显然不是所有投资者都能承受的。
风险与挑战:英伟达还能“躺赚”多久?
英伟达的成功,本质上是AI技术爆发带来的红利。
但红利总有消退的时候,更何况这个行业竞争激烈,潜在风险也不少。
首先是竞争对手的威胁。
AMD、英特尔这些传统芯片厂商,都在加紧追赶英伟达的脚步。
而像特斯拉、谷歌这样的科技巨头,也在尝试自研芯片,减少对英伟达的依赖。
一旦这些公司取得突破,英伟达的市场份额可能会被蚕食。
其次是地缘z治因素。
过去几年,美国对华芯片出口的限制,已经让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部分业务受到冲击。
中国是英伟达的重要市场,2025财年在该地区的销售额达到171亿美元,同比增长66%。
如果未来政策进一步收紧,公司的营收增长可能会受到影响。
最后是技术本身的不确定性。
AI技术发展很快,但谁也无法保证现有的架构会一直适用。
比如,如果未来量子计算、光子计算等新技术取得突破,现有的GPU芯片可能会面临淘汰的风险。
虽然英伟达也在布局这些前沿领域,但转型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普通投资者该怎么办?
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,黄仁勋的减持行为其实可以作为一个参考信号,但不能盲目跟风。
毕竟,高管减持股票的原因很多,可能是为了分散投资、优化资产配置,甚至只是为了交税。
真正需要关注的,还是公司的基本面。
如果你已经在持有英伟达的股票,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1. 看业绩:英伟达的财报表现是否持续强劲?
营收和利润能否维持增长?
2. 看技术:公司在AI芯片、自动驾驶等领域的研发进展如何?
有没有被竞争对手甩开的风险?
3. 看估值:当前股价是否合理?
市盈率、市销率等指标是否处于历史高位?
4. 看政策:地缘z治和行业监管有没有新的变化?
这些变化会不会影响公司的业务?
如果你还没入场,那就要更加谨慎。
英伟达的股价已经涨了很多,现在的买入成本相对较高。
建议可以分批建仓,避免一次性重仓押注。
风口上的巨人,还能走多远?
黄仁勋的减持,本质上是一次个人财务操作,和公司基本面没有直接关系。
真正值得关注的,还是英伟达在AI领域的长期竞争力。
从短期来看,英伟达的业务依然处于高速增长阶段,市场需求旺盛,技术壁垒高,短期内很难被撼动。
但从长期来看,行业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,竞争压力、政策风险和技术变革都可能对公司的未来发展构成挑战。
对于投资者来说,英伟达无疑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对象,但也要时刻提醒自己:
再好的公司,也有它的风险。
投资这件事,从来都不是“买进等涨”那么简单。
(全文完)
股票的杠杆交易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